2007年2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浙江律师写小说
《黎明前的博弈》直面政府采购
本报记者 陈卓

  耿依林从处长的职务下海经商,到一家招标公司从事国家投资项目的招标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对招标采购工作富有激情,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他认为所应该遵循的市场交易法则。众多供应商参与他负责的采购项目投标竞争,让他感觉到特别刺激,总希望看到真正有实力的供应商在竞争中胜出。
  但是,他和招标公司又都生活在现实的矛盾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承揽到更多的生意,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他开始进行幕后的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麻木,习惯起实践中的通行作法,不断地洗刷公共资金,在招标采购中牟取暴利,然后与不同的主体分享利润……
  这部小说《黎明前的博弈》的作者谷辽海是温州人,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首席法律顾问、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顾问、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律师出书,并不少见;但律师写小说,绝不多见。
  
  用小说来讲法律问题
  决定写小说,和谷辽海的执着有关。
  谷辽海从1998年就开始研究政府采购制度,并研读了其他国家的多部政府采购法。
  “一个让我颇为惊讶的发现是:中国竟然有两部政府采购法,即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而前一部法律每年涉及到的公共采购资金高达万亿元以上,却竟完全脱离了人们的视线。”
  为此,谷辽海在媒体上剖析两部法律所存在的种种冲突和矛盾。
  虽然从2005年4月开始,他已经在媒体连载发表了40篇政府采购论文,其中尖锐地揭露了两部政府采购法所存在的各种缺陷和漏洞及其深层次原因,但是,他所期待的效果却几乎没有显现。
  他发现,抽象而枯燥的法理分析,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两部法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为了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谷辽海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诠释:他以我国将在2007年12月递交加入GPA的出价清单作为背景资料,以两部法律在实践运用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作为构思素材,参照国际上的政府采购制度,用了半年时间进行创作,终于完成了一个发生在某高速公路沿线上国有投资数十亿元的系列采购项目的故事。
  
  呼吁完善相关法律
  小说由《初涉暴利》、《豆渣工程》、《身不由己》、《将功赎罪》等25个章节构成,其中穿引了与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相关的交通工程、市政建筑、环境工程、医疗卫生等领域中的商业贿赂。
  谷辽海把自己的书定位为“法治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但同时,此书承担起的任务又远远不止如此——真实再现和披露政府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相关法律与现代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格格不入的诸多问题,也是其中之意。
  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反面教材,作者在思索法律缺陷同时,也呼吁国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